loading

马具文化(四)“何当金络脑”

  • Home
  • Blog
  • 马具文化(四)“何当金络脑”

马具文化(四)“何当金络脑”

今天我们骑马时,都有使用笼头和水勒,而这些马具的出现,则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,并且不断发展延续至今。那么,在古代,它们又是长成什么样呢?

古人驯马,除原始的简单绳套不计外,最先采用的正式马具当是络头。络头是网络马首以控制马的鞍具。《庄子.秋水》说控制马牛的方法为“落马首,穿牛鼻”,落即络的通假字。“落马首”即以络头网络马首。络头以皮条编结而成,形状如笼,因而又称为“笼头”。络头又名“羁”,起初不包括衔、镳,即《急就篇》颜注所说:“羁,络头也,勒之无衔者也。”它的基本结构最迟到秦代已经定型。基本由项带、额带、鼻带、咽带、颊带等组成。最早的络头,大略就像两横两纵的绳套,横向绳分别勒在马的鼻子上方与额头上,纵向绳则贴着马的双颊,越过双耳固定,这样就将马的整个头部笼住,便可控制驾驭。后来发展到汉代,出现了与络头组合的衔、镳。而当络头和衔、镰组合在一起时,就能够对马头部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。所以这一部分一直变化不大,后代主要是在装饰上进行改善。

最早的络头(无衔镳)

出现衔镳后的络头

至于衔铁,周代金文中称为“铁勒”,衔是汉代的叫法。《说文》:“衔,马口中勒也。”衔作为卡在马嘴里的器物,用以驾驭马和牵制马的行动用具。因马嘴角处没有牙齿,所以衔对马而言并不构成困扰,而又令驾驭更为顺手,十分合理。衔的两端有环,环外系辔,环中贯镳,镳起初是角制品,后来逐渐演变为金属。安徽亳县、寿县、河南新野、山西长治等地的东周墓中就出土过角镳。汉代的镰有的两端弯曲成s形或卷云形,出现过相当复杂的构图,并系有油帛制的“扇汗”之类。唐代则去掉了衔镳上繁缉的装饰,编也又恢复成简单的弯角状。

通过古代马匹的雕塑或图画,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前额部有一个皮质或是金属的覆盖物,这在古代称为当卢。发展到唐代则在马额前、鼻端及两颊上部各装一枚杏叶。另外,在络头的各条皮带上有时还满缀小金花,形成如杜甫诗所谓之“马头金庵匝”、白居易诗所谓之“亲王髻闹装”的情况。“闹装”,据明胡应麟《少宝山房笔丛》卷二一的说法,系“合众宝杂缀而成”,最为华奥。唐朝廷曾规定四品以下官员的“鞍髻装饰”“不得用闹装”,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。正因为唐朝对络头的装饰奢靡繁复,所以才有了“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”这样的诗句。

当卢

最后聊聊辔和缰,在很多书里多以为辔、缰为一物。新本《辞源》:“辔,马缰。”新本《辞海》:“辔,驾驭牲口的缰绳。”其实辔、缰有别,不能混同。《释名·释车》:“辔,拂也,牵引拂庚以制马也。”一马两辔,辔的前端系于马口两侧的衔环上,后端握于骑者手。骑者牵辔索而勒马遏,使马进停左右,随逐人意。缰则是系于马头或马颈,控制马外逸的索绳。.《说文》:“缰,马继也。”“继,系也。”即缰为系马的绳索。缰又作韁,多为皮革制成可见,辔和是两种形制不同、作用不同的马具。

以马为媒,梦回草原,让龙之媒将这些并不晦涩的知识传播出去!让更多的人系统的学习马术知识! 点击右上角转发至朋友圈,让更多的人看到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