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丰时期
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(1852年3月31日),时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在外八旗选秀中被指定“兰贵人”(“兰”字为那拉氏的“拉”字谐音),同年五月初九日由锡拉胡同19号四合院的本家送入圆明园,居储秀宫丽景轩。[4]
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(1853年7月8日),兰贵人之父惠征在镇江府病逝。同年七月初六日报单内开,咸丰帝命沈振麟画皇上穿盔甲乘马式御容大挂轴一张,以及主位喜容稿九张,即兰贵人那拉氏等全体内庭主位俱有一幅画像。
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(1854年),时年十九岁的兰贵人(《清实录》记为“懿贵人”[5])诏封“懿嫔”[6]。根据《鸿称通用》的记载,懿字的满文意思为“端庄”和“文雅”,充分体现了文宗视角内孝钦显皇后的性格。册文如下:
朕维椒庭翊化。修妇职于六宫。兰殿承晖。备内官于九御。特加命秩。式焕彝章。咨尔贵人那拉氏秉质粹和。褆躬端谨。佐袆衣而协吉。内则无违。习琼佩以迎祥。蕃厘克荷。是用封尔为懿嫔。锡之册命。尔其祗承纶綍。膺象服而攸宜。益懋温恭。迓鸿禧于靡既。钦哉。
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,候补员外郎春年和懋勤殿太监张得喜交御笔字条一张:“慎重和平”。咸丰帝命人用一寸蓝绫边贴储秀宫殿内,不进工匠,而张贴地方要问懿嫔娘娘。咸丰六年三月(1856年),懿嫔生下咸丰帝的第一子载淳(即日后的同治帝),晋封为“懿妃”。册文如下:
产惟椒闱佐治。徽扬四德之贤。瓜瓞衍祥。位重六宫之选。纶音载涣。彝典攸隆。咨尔懿嫔那拉氏。赋性柔嘉。秉心淑慎。嫔仪攸饬。克协翊乎中宫。懿范丕昭。久勤襄乎内政。兹以册命。封尔为懿妃。尔其祗承巽命。膺象服以延厘。懋赞坤元。迓鸿庥而笃庆。钦哉。
咸丰七年正月(1857年),时年二十二岁的懿妃晋封为“懿贵妃”。册文如下:
朕惟椒涂佐治。含章应厚载之贞。瓜瓞延祺。笃祜启灵长之祚。焕芝泥而光贲。膺鞠采而荣增。咨尔懿妃那拉氏赋质金相。秉心玉粹。柔嘉维则。表令范于珩璜。淑慎其仪。懔芳规于图史。祥开麟定。恩奉龙章。瑞毓螽诜。吉符燕喜。既蕃禧之茂介。宜显秩之攸加。是用晋封尔为懿贵妃。锡之册宝。尔其坤仪懋赞。敬承昌燕之休。巽命丕扬。益荷庞鸿之泽。钦哉。
咸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,咸丰帝命人交“御笔福、禄、寿、喜”各一张。翌日,进内贴储秀宫大爷殿内,张贴的地方要问贵妃娘娘。咸丰帝体弱多病,兼之当时的清朝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、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,正值内忧外患之际,让他心力憔悴。懿贵妃工于书法,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,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,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。
咸丰十年八月(1860年),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,占领天津。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,京师危在旦夕。9月22日,咸丰帝率包含慈禧在内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,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师与联军议和。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,10月18日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“三山五园”焚烧,大火烧了三天三夜。
咸丰帝临终前将“御赏”、“同道堂”两方小玺分别赐予钮祜禄氏皇后和太子载淳,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。据《热河密札》记载:“两玺均大行所赐,母后用‘御赏’玺,上用‘同道堂’玺,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,述旨亦均用之,以杜弊端。”由于载淳年幼,“同道堂”玺便被其生母控制。也就是所有的旨意先由顾命八大臣拟定后,再交由两宫太后审查后盖上咸丰皇帝所赐的御印后,即可正式生效。咸丰帝令其年仅五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,并任命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、户部尚书肃顺、额驸景寿、兵部尚书穆荫、吏部左侍郎匡源、礼部右侍郎杜翰、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“赞襄政务王大臣”,辅佐嗣君,人称“顾命八大臣”。
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(1861年8月22日),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驾崩,享年30岁。当天,同治帝奉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“母后皇太后”,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;第二天,奉生母懿贵妃那拉氏封为“圣母皇太后”,住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。两位太后分别被称为“东宫太后”和“西宫太后”。
“
敬事房日记档: “十七日卯时,大行皇帝殡天,敬事房传各等处摘缨子,随传自今日起皇后写皇太后,皇太子写皇上……随伺候万岁爷在大行皇帝前奠酒……【皇太后率琳贵太妃等】至灵前奠酒……” “十八日,敬事房首领丁传:【懿贵妃】亲封为皇太后。”【按:原档此处为“皇考懿贵妃”】
”